“乌孙夏都"指的便是今天的喀拉峻草原。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西汉初,乌孙人在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著名的乌孙国,乌孙王每年带着族人往返于冬都和夏都之间,“逐水草而居”。汉书记载,乌孙人居住在伊犁河南缘,特克斯河正是伊犁河南缘最大的河流,这里水草最为丰美。长期以来,哈萨克族都有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哈萨克族民间叙事诗就有200多部,其中就有"汗杰廖,哈依别力得喀拉峻“的口头传承,意思就是说”国王的草原在哪里,在喀拉峻"。
乌孙人是今天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乌孙"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团结、联合”。乌孙国氏族血缘组织与其军事、行政组织通常混融为一,《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相大禄,左右大将二人,侯三人,大将、都尉各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人。“昆莫(昆弥)是乌孙的最高统治者,其下为相、大禄,而后次第设有大将、侯至骑君诸等官职。他们多为王族后裔或亲族。开国君主猎骄靡为昆莫以长子为太子,而次子即为"大禄”。
汉朝细君、解忧两位公主先后嫁入乌孙国,这里成为了中国古代有史记载和亲公主最多的地方。
“细君公主"是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和亲成功的公主。公元前110年左右,乌孙派遣使者要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下嫁昆莫猎骄靡。猎骄靡立细君公主为右夫人。当时的乌孙王昆莫猎骄靡年纪已老,细君公主和他的孙子年龄相当。两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夫妻之间一年会面仅一、二次,全无温情可言。细君公主身处异域,虽然住在毡房里,吃牛羊肉,喝牛奶酸奶,但是她还是觉得生活不习惯,加上言语不通,十分悲愁,想回家乡,写了一首歌赋《黄歌》,歌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兮归故乡”。五年后,细君公主忧郁而逝。
解忧公主”(公元前120-前49年)出生皇族,祖父刘戊曾是霸居一方的楚王。景帝三年春,刘戊参与同姓诸王的"七国之乱”,兵败身亡。从那以后,“解忧公主"和她的家人长期受汉王朝猜忌和排斥,落入无法扭转的苦难之中。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在出使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国邦交友好关系,“解忧公主"奉命和亲乌孙国。她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先后嫁给三任乌孙王。“解忧公主"在西域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为汉王朝边疆的稳固及乌孙国与汉王朝的友好邦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忧公主"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甘露三年,“解忧公主"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都和皇室公主一样。
乌孙夏都,是喀拉峻景区大型综合服务接待区,占地面积980亩,园区内设有特色主题客房、文化体验区、研学体验区、休闲运动区、文创体验区。园区还打造了6座极具风情的餐厅,可同时容纳600人同时就餐。为景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服务.